環境教育人員認證微學程
1.宗旨:
啟發學生對環境教育的興趣,提升環境教育專業職能、並完成環境教育法之下環境教育人員認證所需的三門必修課程。
2.須修滿12學分
|
課目名稱 |
學分 |
修課年級 |
備註 |
1 |
環境倫理 |
3 |
|
必 |
2 |
環境教育 |
3 |
|
必 |
3 |
環境教育教材教法 |
3 |
|
必 |
4 |
環境解說 |
3 |
|
選 |
5 |
生態學 |
3 |
|
選 |
6 |
地球科學概論
|
3 |
|
選 |
生態田野微學程
1.宗旨:
「生態田野微學程」旨在培養生態田野調查尖兵,在學生既有的生物學及生態學基礎上,深化學生對各種生物資源的瞭解,並傳授生物資源調查之原理與實務。本微學程內容的設計,包括動、植物形態與分類及書報討論等基礎課程,及田野調查的實務與應用課程。
2.須修滿10學分
|
課目名稱 |
學分 |
修課年級 |
備註 |
1 |
書報討論 |
2 |
|
必 |
2 |
生態田野調查(一) |
3 |
|
必 |
3 |
生態田野調查(二) |
3 |
|
必 |
4 |
動物形態與分類(一) |
3 |
|
選 |
5 |
動物形態與分類(二) |
3 |
|
選 |
6 |
植物形態與分類
|
3 |
|
選
|
生態農業微學程
1.宗旨:
生態農業是將生態學原則引入農業生態系的設計、分析與操作的領域,其屬性兼具科學研究、實務操作與社會運動的性質。生態農業的發展源於對慣行或工業化農業造成之環境與社會問題的反思與檢討,重視不同地區與民族的傳統生態知識,並以建立永續性的糧食供應系統為目標,關注的範疇與焦點,包括從農作物、農地、農村、到生產性地景的社會生態系統研究與實務。生態農業著重農業生產系統中環境面與社會面的交互關係,除與環境學院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生態與保育學程及環境教育與環境管理學程的專業學習密切契合,也適合本校其他學院與專業的學生選修,與校外相關機構及專業人士跨域合作共學,深耕於以農業生產與農村社會為基底的東台灣,培育參與永續農業的人才。
2.須修滿11學分
|
課目名稱 |
學分 |
修課年級 |
備註 |
1 |
農業概論 |
3 |
|
必 |
2 |
生態農業的發展與未來 |
2 |
|
必 |
3 |
生態農業場域實作 |
2 |
|
必 |
4 |
生態農業統整專題報告 |
1 |
|
必 |
5 |
生物多樣性概論 |
3 |
|
選 |
6 |
生態學
|
3 |
|
選 |
7 |
LoRa網路程式設計服務 |
3 |
|
選 |
環境災害監測與防災微學程
1.宗旨:
環境災害監測與防災學程(Environmental hazard Monitoring and Prevention)是針對東華大學各系(所)與環境學院內對地球科學學程有興趣,但無法完全選修地球科學學程的同學特別設計,課程規劃之宗旨在於提升同學對環境現況的瞭解與解決當前與未來環境問題的能力。
由於全球環境變遷與環境災害(包括自然災害與人為災害)對人類影響急劇增加,凸顯對於現代環境災害資料收集、分析與解決問題三個面向尤其重要。本學程將三個面向區分為環境災害監測、環境資料處理與防、減災管理三類課群,其中防、減災管理課群中全球環境變遷與專題研究(一),旨在提供修課同學關於古氣候變遷與環境風險管理的內容,以及學生必須選擇有興趣之環境議題進行專題研究;環境災害監測與環境資料處理課群,則必須各選至少一門課,總計至少10 學分。
2.須修滿10學分
|
課目名稱 |
學分 |
修課年級 |
備註 |
|
環境災害監測課群 |
|
|
|
1 |
普通地質學 |
3 |
|
選 |
2 |
地球物質 |
3 |
|
選 |
3 |
遙感探測學 |
3 |
|
選 |
4 |
地球物理學 |
3 |
|
選 |
5 |
大氣科學概論 |
3 |
|
選 |
6 |
地球化學
|
3 |
|
選 |
|
環境資料處理課群 |
|
|
|
1 |
空間分析 |
3 |
|
選 |
2 |
空間資訊防災應用 |
3 |
|
選 |
3 |
環境科學資料處理 |
3 |
|
選 |
|
減災管理 |
|
|
|
1 |
全球環境變遷 |
3 |
|
選 |
2 |
專題研究(一) |
1 |
|
必 |
3 |
專題研究(二) |
1 |
|
選 |
未來地球生態微學程
1.宗旨:
人口爆炸、氣候變遷、經濟發展等人為因素,對地球生態造成前所未有的巨大壓力。生物多樣性正急速降低,物種滅絕速率遽增百倍以上;許多物種在生物學家還未有機會認識之前,就已遭遇滅絕的命運。生態系統環環相扣,失序的自然將直接威脅人類的健康和經濟,因此搶救地球生態刻不容緩!
高等教育的專門化和務實化,讓博物學家(naturalists)成為稀有學者。面對前所未有的艱難保育挑戰,我們必須在傳統的高等教育課程中另闢蹊徑,整合跨領域的知識、教育及研究,讓學生有機會接觸更多元的資源,從博物館、動植物園、種源庫、課堂及田野實習,瞭解地球生物的多樣性、物種間的互動、動植物的照護、保育議題的多面向,培養紮實的研究能力基礎。
為此,東華大學和清華大學、台灣大學、東海大學、廈門大學及新加坡國立大學等大專院校共同開設此課程,並且和辜嚴倬雲植物保種中心、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等單位密切合作,規劃了「未來地球生態學程」,共同培育拯救未來地球的保育人才。
此系列課程規劃三學期、各三學分。第一學期以生物多樣性為主,教授各類生物的起源、演化和保育;第二學期以生態學系統及資料分析為主;第三學期以田野實習及專題研究為主。
2.須修滿9學分
|
課目名稱 |
學分 |
修課年級 |
備註 |
1 |
未來地球生態學(一) |
3 |
|
選 |
2 |
未來地球生態學(二) |
3 |
|
選 |
3 |
未來地球生態學(三) |
3 |
|
選 |
環境政策微學程
1.宗旨:
本學程設置的目的,在於從現有「環境管理與環境教育學程」中偏重於環境政策的課程摘要選出,培養有志於研究所階段繼續進入「環境政策與城鄉規劃」組別進修的同學,在環境管理領域中有「自然資源經營管理」、「環境管理專題」這兩門課;在資源調查領域中有「地景調查與地圖製作」、「生態社區」這兩門課;在環境政策現況應用上有「環境法規」這一門課,一共三個主要類別。
2.須修滿9學分
|
課目名稱 |
學分 |
修課年級 |
備註 |
1 |
環境法規 |
3 |
|
選 |
2 |
自然資源經營管理 |
3 |
|
選 |
3 |
環境管理專題 |
3 |
|
選 |
4 |
生態社區 |
3 |
|
選 |
5 |
地景調查與地圖製作 |
3 |
|
選 |
|